吃瓜热门

黄润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行动不会停止 – 新京报

当地时间11月10日上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首场中国角边活动“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实践”在巴西贝伦举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主任西蒙·斯蒂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秘书长气候行动与公正转型特别助理塞尔温·哈特出席首届中国角边会。边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向国际社会全面介绍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就和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贡献。黄润秋在演讲中强调,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建设生态文明美丽的房子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减碳、减排、绿扩、促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绿色发展奇迹,向建设美丽中国迈出了重要一步。绿色发展迈出坚实一步,引领世界能源转型。黄润秋表示,中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果断推进碳达峰和碳新建设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系统和碳排放交易市场,启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今年3月,我们将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纳入碳市场调控。扩大的碳市场覆盖了60%以上的碳排放。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全社会每消耗3度电,就有1度电转化为绿色电力。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含量”不断增强。环境治理取得重大成效,生态保护系统加强。在污染防治方面,中国坚持精准科学、精准施策。d 依法治污,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着。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从2015年的46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4年的29.3微克/立方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最快的国家。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地区比例达到90.4%,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地级以上城市基本都是黑臭水体。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连续四年超过90%,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效益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中国坚持保护和系统一体化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专题管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外部监测和统一监管,不断提高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发布,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本世纪以来,世界上大约一半的新增空间4大部分来自中国,这个拥有森林资源最多、增长最快、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沙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的国家,持续为增加碳汇打下坚实基础。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黄润秋强调,中国支持共建共享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气候治理,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行动者和重要贡献者。推动《巴黎协定》庆祝、签署、生效和实施。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主席国,成功举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推动历史性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建立。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和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支持发展中国家绿色环保和绿色发展,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即使面对全球气候危机,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步伐也不会放缓,推动国际合作的力度也不会减弱。其力量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止。今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大会召开,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系统部署,向世界重申了中国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黄润秋表示,未来,中国将以更高的地位、更宽的视野、更强、更实的举措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世界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努力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的贡献。GE与全球环境治理。在《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之际,黄润秋呼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积极向国际社会发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强有力、世界绿色低碳转型不可逆转的积极信号,推动国家自主贡献的制定和实施。中方愿与国际社会一道,推动COP30取得成功,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共同建设清洁、美丽、可持续的世界。陶野 新京报零碳研究所研究员、编辑 王金宇 校对 贾宁